聚焦團餐行業,智慧食堂成為當下熱點?
- 分類:行業動態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1-08-18
- 訪問量:0
【概要描述】除了信息化的加持,團餐領域還是有很多關于智能化的嘗試,“智慧餐廳”的噱頭開始叫座,食堂的黑科技頻頻走紅網絡,智能餐盤、刷臉支付……不斷吸引小伙伴們的眼球。
聚焦團餐行業,智慧食堂成為當下熱點?
【概要描述】除了信息化的加持,團餐領域還是有很多關于智能化的嘗試,“智慧餐廳”的噱頭開始叫座,食堂的黑科技頻頻走紅網絡,智能餐盤、刷臉支付……不斷吸引小伙伴們的眼球。
- 分類:行業動態
- 作者:
- 來源:
- 發布時間:2021-08-18
- 訪問量:0
2009年,諾基亞推出了內置塞班系統,售價近7000元的末代機皇N97,希望通過全新的側滑蓋全鍵盤觸控設計去吸引更多的消費者,穩住自身的基本盤。
然而同年上市的,還有另一款拉開了智能手機時代大幕的手機——iPhone 3GS。
后來的事,我們都知道了。
網上有傳聞說,在被微軟收購的時候,諾基亞的CEO曾感慨萬分:我們并沒有做錯什么,但是不知道為什么,我們就這樣輸了。
一位知名財經專家曾發文:大洗牌每天都在發生,順應時代和市場的發展是每一個企業應該有的心態。
從人到工具的進階還未普及
幾天前,一個受訪企業描述了一個生動的案例。
公司和甲方商討人臉識別結賬的工具應用,并提出技術升級的成本由乙方承擔,不料甲方并不感冒。甲方始終覺得,團餐公司只要把菜做好就行了,至于結付工具,掃碼就已經非常先進了,而甲方的行政部門,竟然還把微信支付當作企業在智能化工具運用的經驗寫進工作報告……
團團在和多個團餐企業溝通的時候,幾乎都提到了甲方訴求這個話題。
“我們講工具也好,講技術也好,核心目的是為了減輕人的工作量,可甲方還保持一種人服務更好的理念。”一位老板說,“這也就是團餐行業40%的人工成本占比居高不下的原因,很簡單,如果用技術工具升級,實現標準化的產品生產,他們還是不買賬的,包子怎么能吃速凍品呢?四個人現包的一定好吃。”
某科技公司的創始人提到過一個觀點:整個團餐行業的信息化,誰在買單?不是團餐企業,而是甲方食堂。但是,多數甲方對于技術的加碼并不感冒。
一個好的現象是,疫情期間,我們看到不少團餐企業對設施設備都進行了自動化、信息化的改造,包括自動測溫、自助取餐等等,但是這部分,好像隨著疫情過去,在企業食堂中不再討論。
只有一小部分頭部企業依然在關注和對接智能信息化的防疫空間。
某團餐集團運營副總裁之前在采訪中提到,“我們公司非常關注疫情防控版產品專項解決方案,目前正對接堂食和非堂食兩套方案,可以線上預定、無接觸送餐,也可以人臉支付,線下錯峰就餐,還可以提供完整的食品安全留樣管理流程和管理系統、設備等,能夠精準溯源。”
大的團餐企業有財力物力去升級,但絕大多數在團餐企業在信息化應用方面,處在非常初級的發展階段。
在偏遠的地區,一些食堂采用的還是人工記賬的方式,甚至在一線城市的高校食堂,飯卡仍然是主要的點餐結算工具。即使在團餐業已有的信息化應用場景中,仍然存在較大痛點:
1、成本投入大
卡類繁多,卡業務線下辦理,需要投入大量人員;個人卡充值、圈存、部門卡充值需要投入大量硬件設備。
2、財務管控難
財務與商戶對賬線下人工操作,日清費時費力;統計報表不精準,無法進行決策分析;-餐補業務處理流程復雜,工作量大。
3、員工體驗差
一卡通系統功能單一,餐補發放方式不靈活,只能在食堂消費,無法滿足員工需求;食堂就餐時間集中,排隊擁擠,極大地影響了就餐效率和就餐體驗。
4、數據運營弱
無法預估就餐人數,導致食堂備餐時浪費的現象比較嚴重;多食堂管理過程中數據不透明,無法進行決策支持。
黑科技的應用成本有多高?
除了信息化的加持,團餐領域還是有很多關于智能化的嘗試,“智慧餐廳”的噱頭開始叫座,食堂的黑科技頻頻走紅網絡,智能餐盤、刷臉支付……不斷吸引小伙伴們的眼球。
我們稱之為智慧餐廳的智慧之處在于降低人力成本,但一次性的高昂投入讓許多老板對智能化升級望而卻步。
耗時3年的海底撈智慧餐廳在人力成本上的節約效果明顯,據官方介紹,和同等面積的傳統門店相比,海底撈智慧餐廳的員工數可以從170-180人減少至130-150人,減少的工作人員主要集中在后廚,前廳服務人員數量并未減少。“若假設減少的該部分員工均為洗碗配菜的中級員工,那海底撈的單店成本每年節省了226萬左右。”
但海底撈智慧餐廳初始投資高達1.5億元,足夠可以開15-19家普通的海底撈餐廳(一家傳統門店的投資成本在800萬-1000萬元)。
之前一位業內人士借鑒社餐的經驗,談到過目前智慧餐廳的解決方案,主要分為兩類:
一類的改造發生在餐廳的前廳,通過手機點單(代表供應商:口碑、美團)、自助取餐柜(案例:五芳齋、味多美)、智能收銀系統的改造(案例:麥肯)、送餐機器人(供應商:擎朗、普渡)、回盤機器人、送餐傳送裝置(案例:人人湘、失重餐廳),減少前廳的服務人員數量,同時縮短顧客的排隊、點餐、等餐、付賬時間。
另一類的改造發生在餐廳的后廚。
用機器替代人工或輔助人工提供效率,目前主要是洗消設備和制作加工設備,比如取餐機器臂(案例:海底撈智慧餐廳)、西貝酸奶屋的搗酸奶機器臂、智能洗碗機(供應商:廚芯)、炒菜機器人(案例:青渝藍之麻辣香鍋、至味優糧)。在降低后廚人員成本的同時,減少人與餐品接觸,提高食品安全程度。
團餐行業的智能化相對就比較滯后。
有人分析了其中的兩個原因,一是局限于行業本身的特性,其次受制于從業者對智能化的理解。
行業本身特性有哪些因素呢?
某團餐公司總經理提到,其每年的智能升級都會有四、五次,付出很多成本,但依然不滿意。為什么,因為團餐的構建非常復雜,每個門店的需求不一樣,而且從業人員流動大,培訓管控力度大,這樣一來,技術的難度也很大,不管是我們自己,還是我們的技術服務商,很少有能從專業角度打通各個環節,至少目前,團餐領域沒有出現這樣的案例。
團餐的智能升級走向何方?
我們講信息化工具也好,智能化升級也好,不僅能提高效率,更重要的是對意識形態的改造。因為工具的使用,實際上是梳理流程,建立標準,規范行為的一個系統性工程,所以有效的使用工具,會讓企業快速提升,甚至更換賽道,會對整個行業帶來一次變革。
從整個行業輸出,未來,智能化升級會走向何方?
團團認為,會有幾大維度:
第一個“變”,變化。消費升級趨勢推動了整個團餐的升級——從過去80年代的“追求吃飽”到現在“追求吃好”。整個食堂的經營業態、結算方式、管理模式也發生了重大的改變。結算方式從傳統的飯票到一卡通,再到今天我們推出的移動掃臉支付,學生不需要刷卡只需要刷臉就可以吃飯了。管理模式也隨著技術的變革從最早的手工記賬、到電腦的普及、到我們信息化的使用,移動支付、ERP、大數據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第二個“辯”,思辯。團餐各方面臨什么樣的挑戰和機遇?對于甲方來說,他們最關注的是滿意度、食品營養、安全和浪費問題;而用戶關注的是菜品、用餐效率的問題;對于檔口來說,他是團餐經營者,關心的是收入成本、坪效利潤。顯然,傳統扣費、無法顯示消費數據的飯卡無法解決他們的難題。這就需要思辨,考慮各方利益來實現技術升級,改造傳統食堂消費場景,實現與用戶、菜品、原材料供應的鏈接,打通消費者到數據端,形成一套完整的智慧食堂解決方案。
第三個“便”,便利。眾多的新技術,為團餐帶來哪些便利?移動支付、人臉支付的校園新技術升級正在改變消費者的就餐流程,大數據提升了購買體驗,人工智能、VR/AR等新技術的應用,將為餐飲業帶來更多變革。相比一卡通易忘記帶或者卡丟失的短板,移動支付帶給消費者帶來的相當大的方便。對食堂管理者來說,售賣效率明顯提升,移動端對賬、經營分析、菜品管理都有據可循。
第四個“遍”,遍布。智慧食堂解決方案是通過EPR管理、智能硬件、移動支付和服務體系四大部分,覆蓋食堂檔口支付環節和食堂后臺管理,未來將拓展到食堂進銷存管理、后廚制作自動化、前端消費者自助打飯以及外賣、預點餐等環節,讓團餐生意更容易。
掃二維碼用手機看
佛山市華誠餐飲管理有限公司 Copyright ?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粵ICP備17058264號 網站建設: 中企動力順德


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羅村華泓商業城三樓309